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欢迎您访问潮州市应急管理协会!
网站首页 协会介绍 通知公告 协会动态 政策法规 安全资讯 下载专区 会员简介
今天是:2024年12月23日星期一

您当前的位置:安全资讯

企业安全生产“内卷化”现象的思考
作者:协会秘书处   来源:微信公众号谷林一言堂@解放区   日期:2019-09-23   浏览:1698

上世纪末后10年和本世纪初的前10年,企业重特大安全事故不绝于耳,有的年份全国各地发生死亡100人以上的特别重大事故有5、6起,每一个安全从业者都深感压力巨大。但是,近10年来,经过全国上下的努力,重特大安全事故数量、发生频率均较前10年明显减少和降低。其中,广大企业安全意识和管理水平的日益提高是一个重要原因。

“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重特大安全事故少了,但是死伤1-3人的一般安全事故仍时有发生。而每一个死伤者后面都是一个家庭,是一个家破人亡的悲剧。有的企业尽管没有发生事故,但是却可能蕴藏着巨大的危机,事故仍有可能随时发生。应该说,随着全社会对安全工作的重视,不少企业在过去通过引入先进的安全管理理念、制度、手段和措施,大量投入,把企业安全提高到了一个较高水平,减少了群死群伤的事故,但是却进入了一个瓶颈期,没有办法杜绝安全事故,“该来的还是会来”。

美国人类学者格尔茨在《农业内卷化》一书中提出了“农业内卷化”,从而把“内卷化”推到经济、社会领域中的具体应用。当格尔茨在研究爪哇岛水稻农业时,他发现爪哇岛的农业生产始终都是一种简单的重复性生产,长期以来都没有得到发展,劳动生产率难有提高,这种模式使得农业发展难以实现向外向型农业模式的转变。这个过程好似卷心菜一样,无论你怎么施肥,它就只是往里面卷,到一定规模后就再也不长了。

对于“内卷化”,一般是这样理解的:一个系统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由于向外扩张状态受到制约,进而转向通过内部复杂化、精细化来维持原有运作机制,既没有突变式的发展,也没有渐进式的增长,逐渐丧失活力,缺乏创新、扩张与再生的原动力和执行机制的一种没有实质增长的状态。这在经济学上有个相对应的名词,就是规模经济,到了一定规模,再投入资源,并不能带来新的发展,反而可能增加内部交易成本。

具体到企业安全,较之过去,就是我们可能更加繁忙,有各种各样的检查、纷繁复杂的文件、一个接一个的会议、周而复始的考核,但是,回头再看,好像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最基础的工作仍然不扎实、最关键的风险仍然不可控、最薄弱的环节仍然得不到关注。具体归纳起来,有以下四种“内卷化”表现:

一是制度迷信。以黄埔区、广州开发区为例,区类各类型企业众多,按照投资来源可以简单分为以人为本的欧美企业安全文化、精细化管理的日韩企业安全文化、强调社会责任感的国企安全文化和注重领袖意志的民营企业安全文化。其中,日韩企业非常注重制度建设,各类制度非常多,为企业安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构筑起了“四梁八柱”。不少企业对此也信心十足,认为制度完善能够确保事故不会发生。但是,近些年,笔者就处理了多起日资企业安全事故。调查发现,制度很多,但相当一部分并未在企业未得到贯彻落实。比如,对外来施工单位教育制度未落实、现场监督制度未落实是某企业一年发生2起同类型事故的主要原因。而且,同属一家日资企业,中国子公司的企业制度大多源于日本国内母公司,基本是照搬,但是,中国毕竟不同于日本,对于中国工厂的特殊情况,却可能未有相关制度予以保障。

 

二是能力迷信。不少企业对于自己的安全培训体系、管理能力、人员素质过分自信。确实,不少企业有一套全员覆盖的安全培训体系,在整体上能够提升从业人员安全素质。但是,培训的高分是纸面素质,并不代表实战能力的提升。篮球世界杯刚刚结束,如果把中国男篮每个队员单独拉出来训练,个个都是一把好手,能突善扣。但是在与波兰、委内瑞拉的强对抗中,易建联以外其他队员能力不足的问题就充分暴露出来了,相比而言,缺乏对抗中的技战术运用能力、实战能力。企业也是如此,安全培训过后,在现场作业中该违章还是照旧违章。还有,不少企业把安全工作全部寄希望于安全环保部,认为通过提高安环部的能力就能解决安全问题。然而,安全管理人员没有三头六臂,检查、巡查也不可能是24小时不间断的,一定会有盲区。还有,一些企业认为安全管理就是八小时内的事情,非常重视安全现场管理能力的提升。但是,事故的发生并不如调查报告所表述的,是“多米诺骨牌”一样直线型的因果关系,其关联因素很多,是网状的,甚至和八小时以外的生活、情绪密切相关。显然,仅仅依靠八小时内的安全管理对此是鞭长莫及的。

 

三是设备迷信。一些企业对设备安全具有强烈的自信,经常说,我们这套设备花了多少钱从哪里引进来的,多么多么好。十几年前,某企业发生了一起事故,冲压机当时是从台湾引进的,说是非常先进,但清理铁渣是要求员工用棍子去捅。有的员工贪图快捷,经常用手去清理铁渣,不慎被压断手指。因此,企业在机床正面装了光栅,只要有东西伸进去,机床就自动停止。但是后来,还是有事故发生,有的员工从侧面去掏,导致手被压断。先进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再先进的东西都可能有缺陷。比如,广州地铁21号线曾经发生的一起坍塌事故就是在最先进的盾构机换刀片时发生。目前推广机器换人,减少了人机交互机会,提升了安全水平。但是,随着人工智能的提升,未来“有意识”的设备还会那么安全吗?未必。所以,马斯克一直担心人工智能会不会导致第三次世界大战,这确实不是杞人忧天。

四是运气迷信。对一个省、市、县级等面积较大的区域来讲,伤亡事故概率较高,可能每天都在上映人间悲剧。但是,对某个企业来讲,伤亡事故毕竟是一个小概率的事件。几乎所有发生事故的企业都这么说过,“真没想到,这样的事故都能发生?”在绝大部分时间里,企业日常的安全管理也好、生产经营也好,大多数时间是一片风平浪静,看起来都还觉得不错。每个人都会认为,我做了这么多,运气不会那么差吧?事实上,平静中经常孕育着风险、隐患,一直运作的机制也好、体系也好,只是在做低水平的重复劳动,忽视了新的风险和危机,并无创新和突破。

安全工作,永远在路上。对于企业来说,要在安全工作方面突破“内卷化”,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

一是始终保持清醒地认识。要从战略上坚持“一切事故是可以预防的”,通过有效的工作是完全能够预防事故的。另一方面,在战术方面也要清醒地认识到,企业的安全工作是有局限性的,百尺竿头为什么不能更进一步?是什么限制了当前安全工作质的提升?是体系的问题还是机制的问题,抑或是领导意识的问题?要跳出企业看安全,把准自己的脉。

二是始终坚持双环学习。我们平常讲的PDCA循环,是一种很好地持续改进方法,但这更多的是一种单环学习。其中的C就是对照标准、法规进行检查,如果属于不符合项,就要改正。双环学习不止于此,标准是静态的,随着时间、工艺的改变,可能标准已经落后了。因此,对于标准、要求,也应该反思,是不是我们的标准太低、不合理,有无改进的空间,逐渐跳出固有的思维和体系,进入更高的层次。

 

三是建立风险识别与评估机制。风险看起来是静态的,只要有危险源存在,各种能量未被释放,这就是风险。对风险的控制是动态的,只靠几个人是靠不住的。不要低估一线员工对所在岗位安全的认识和理解,要建立风险识别和评估的机制,创造平台与机制让全员参与。对企业安全风险在识别的基础上进行评估,是否有措施?是否可控?控制不了是否有应急处置措施?有无彻底改进的办法?让既定的机制来保障并不断识别和评估风险,为改进指明方向。

 

注:2019年9月17日企业负责人培训班开班讲话整理。


上一篇:秋季干燥,小心危化品“爆”!
下一篇:【看图识隐患】这些安全隐患,你能找出来几处?